Monday, February 19, 2007
Good Books and Movies: Part 6 - An Inconvenient Truth
這個寒假我看了許多電影: 血鑽石,007皇家夜總會,洛基,口白人生(非常棒! 強力推薦),博物館驚魂夜(好像跟誰去看的,我忘了....)。但是,我今天看了前美國副總統的紀錄片 "不願面對的真相",發人省思。這部片子警惕世人我們全體人類所(即將)面臨的一大挑戰: 全球暖化現象。
我之前非常懷疑人類對地球的影響力,看完這部片子的確有改變我的想法,我逐漸相信人類的行為對地球的影響是一項不可否認的事實,但是對於這問題的急迫性與嚴重性我仍然保持懷疑的態度。原因很簡單: 地球科學家所使用的電腦模型的準確性與客觀性是一大疑問。但是,懷疑的態度並不表示我不重視這個議題,也不表示我不認為我有責任。反倒是我認為念過經濟學的人更應該積極參與這個議題,因為要解決此問題的根本,就是要解決合作的障礙。
目前參與這議題的人都是科學家,不斷增加人們對於地球的認識,也不斷呼籲政府及民眾我們對地球所造成的破壞。人民的確是開始恐慌,最近天氣的巨大變遷不只對北極熊有影響,對於一些人的生存也造成了威脅。而扭轉劣勢,我們必須要團結起來,降低我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。但是這有許多問題:
1. Noncooperative 行為: OPEC將一群石油生產國集合在一起限制石油生產量,限制每一個國家只能產多少油以哄抬價格。但是這限制有問題,因為若大家都生產大家一起所制定的量,而我跑去偷偷生產多一點我就可以提升我的profit。假設京都議定書每一個國家都簽了,他成功的機率仍然很低,因為偷偷排放的誘因對於一些發展中的國家會很大! 因此我們必須要制定嚴厲的處罰才能避免此事發生。但是這也有問題。
2. 責任歸屬問題: 若有一個石油國偷偷多生產,其他國家會很快的發現,因為偷跑國很容易認出。事實上,偷跑的國家反而有誘因要承認他就是不合作的國家,因為若他不承認,這些多出來的profit是誰的? 但是在溫室氣體上就不一樣了! 因為溫室氣體是生產過程中的by-product,而要認定他是屬於誰排放的困難度也比較高,所以某某國家沒有誘因去承認氣體是他排放的,而要證明是他排放的也很困難,因此舊算我們找到了一個夠嚴厲的處罰方式,我們也難執行。
3. 開發中國家的問題: 今天討論這個問題時,很難不去討論美國的行為: 他是排放最多的國家,放的屁比非洲與亞洲加起來還多,又不簽京都議定書.....blah blah blah。坦白講,我很不喜歡美國對國際事務的處理方式與態度,但是我認為全球暖化不應該將焦點擺在美國,應該多關心落後國家。雖然美國的排放量驚人,但是若照目前的方式運作下去,中國,印度,俄國,中南美與非洲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才是大家應該關注的焦點。這個問題很矛盾,歐洲之所以很容易的就可以從傳統生產模式(對環境有害)進化到較環保的生產模式就是因為他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。但是,要求印度或非洲轉型是不可能的是,因為轉型要花成本而這些開發中國家目前經濟還未到達那個階段,因此辦不到。然而,要達到那個階段,這些國家就必須依靠傳統生產方式並且釋放溫室氣體。真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。
這些問題需要了解策略的經濟學家的參與才能圓滿解決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